丰碑之高,在魂不在长:鲁迅与文学价值的本质标尺!
二十卷文集里翻不到一部百万字长篇,却被当成现代文学的“祖师爷”——鲁迅的书架上,到底藏着多少被“篇幅论”漏看的文章?
二十卷文集里翻不到一部百万字长篇,却被当成现代文学的“祖师爷”——鲁迅的书架上,到底藏着多少被“篇幅论”漏看的文章?
孔子(公元前551年 - 公元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时期鲁国陬邑(今山东省曲阜市)人。他出生于贵族家庭,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。尽管生活艰苦,孔子仍勤奋好学,对古代的礼仪、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通过自学和向他人请教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。
夏日的教室里,十几个高中生正围着语文老师讨论《狂人日记》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突然说:"我觉得鲁迅就像个穿越者,他把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说透了。"
最近,又有人跳出来说鲁迅的作品太压抑、太讽刺,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。这个争议早就不是新鲜事了,自从鲁迅的一些文章被从课本中删掉后,关于迅会不会带坏青少年的争议就没停过。如果按照这种逻辑,那李白不是会教学生喝酒吗?屈原难道会带坏孩子去跳江?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
近期又有人站出来说,鲁迅的作品“太过阴郁、太过讽刺,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”。之前有部分鲁迅文章从教材中调整,从那以后,关于“鲁迅是否会带坏青少年”的争议就没断过。
1946年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在首尔被搬上了话剧舞台,次年,首尔大学文理学院举办了鲁迅逝世11周年纪念演讲活动。可以说,鲁迅是韩国近代最受瞩目的中国作家。《鲁迅与现代韩国》一书的目的是通过查证资料,全面分析鲁迅文学在韩国的传播路径、接受过程及其意义。20世纪上半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青少年阅读习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短视频、游戏等碎片化娱乐方式不断抢占年轻人的注意力,而深度阅读能力却在悄然退化。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培养下一代独立思考能力时,鲁迅先生的文字依然闪耀着不可替代的光芒。
近日,日本出版社角川集团(KADOKAWA)宣布,将对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小说《阿Q正传》进行漫画改编,漫画执笔作者为 シイザクヤ。据悉,这是该出版社 KADOKAWA Masterpiece Comics 企划的一部分,旨在推出百年来世界各地著名文学作品的
《阿Q正传》是鲁迅原本以“巴人”笔名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间刊载于《晨报》副刊,后在1923年8月收录于鲁迅的小说集《呐喊》之中。这篇小说被公认为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,并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。
如果我们将“五四”新文学的特点,暂且简单概括成——一、白话文创作;二、相信科学民主,批判礼教吃人;三、忧国忧民,启蒙救亡;四、接受进化论等西方思潮——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,“五四”与晚清文学的关键性区别在哪里?
在绍兴湿冷的青石板路上,顶着癞头疮的阿Q正对着馒头铺咽口水。这个连名字都被赵太爷剥夺的短工,靠着独创的"精神胜利法"在封建铁网中苟活:挨了打就幻想"儿子打老子",被嘲笑便去欺负小尼姑,连虱子不如别人多都能恼羞成怒。
最近又看了一遍《阿Q正传》,鲁迅写的这个阿贵太有意思了。被赵太爷打了,转头就想“儿子打老子”;被人骂成“天下第一贱货”,他立刻安慰自己“我是天下第一状元”。就连临死前,还喊出“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”,把刑场当舞台,逗得围观群众哈哈大笑。
《呐喊》出版于1923年,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,收录了1918至1922年间创作的14篇作品。这部集子诞生于新文化运动高潮期,正如其名所示,鲁迅试图通过文字"唤醒铁屋中沉睡的人们"。开篇之作《狂人日记》以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的身份,用"吃人"的隐喻撕开了封建